取名注意:生僻难认

2024-05-02 22:18:20  编辑:万年时历网  

生僻难认

在我国目前人名所存在的问题中,由于起名不当而造成大量重名的问题最引人瞩目。为了不与别人重名,或者为了彰显个性,有些人在起名时喜欢使用一般人不认识的生僻字,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用生僻字起名的做法同样是一种不良的起名习惯,应该加以避免。

所谓生僻字,也叫疑难字,是指文字效率极低的字,从学术上划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使用频率很低的字,另一部分是已经不再使用的字。在汉字学上,又把四类文字称为生解字:其中之一是音义不全的字,字典上面有形,但有音无义或有义无音,其形成的原因多半是字典收字时横向合并、历史传承时整理不彻底、转抄错讹造成的。有的字可能在哪个碑石或手抄书上偶然出现了一次,或者可能从来没用过,形同“死字”;之二是指已经被现代楷书取代了的古文字隶定字形或者过渡字形。隶定字形是为了在称说古文字原形时对它进行描写的,过渡字形是一些字书为了讲解其他的字而设的,也几乎都没有进入过流通领域,除专家之外几乎没人知道它们的音和义;之三是不通行的异构字和异写字。异构字是指与规范字音义全同而结构不同的字,异写字是指与规范字音义全同但写法不同的字,它们都有一个既通行又与它音义全同的字被认可;之四是只适应某一种地方语言的方言字,一旦离开当地就很难被认识。上述四类生僻字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被流通领域淘汰的字,合在一起的数量非常大,但其覆盖率还不到总覆盖率的0.001%,也就是十万分之一。这些字绝大多数人不认识,用来起名固然可以解决部分重名问题,但也随之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难读、难认、难记、难写都是这类名字带有共性的问题。

早在1989年,有关专家曾对全国的起名用字情况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并把这些字与国家在1988年公布的《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结果发现不在表内的生僻字在单名用字中占17.9%,双名用字中占6.2%,比例都相当高。另外,在我国进行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关专家就在姓名资料中发现不少生僻字,如与美好的“美”同音的“毛”、与魁梧的“梧”同音的“悟”、形容“牛伴”的“牲”(yàn,音言),后两字在27000字的大字库中都没有收录,可见其生僻至极。又如在广东方言中形容“矮小”的“歪”、福建方言中形容“宝石”的“磋”、表示“引导”之义的“”、湖南方言中形容“瘦小”的“射”等也是在那次人口普查时发现的起名用字,仅仅在某一地区使用,换了地方没人认识。此外,还有些甚至在收录56000个汉字的《汉语大字典》里都找不到、音义不明的字,如砺、终、懷、标、燃、姻、等,也都用于人名,其起名者的用意大约是不想让任何人认识。

起名时追求新、奇、特,从而使用生僻字,其事例古今都不少见。特别是在最近10年,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个性化,把名字起得更加五在八门,结果使生僻字频频出现。如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曾在秋季入学的40多名新生中,发现带生僻字的名字多达1/10,有四五十个之多。如陈×遍杜×、王x芊、林珩x、林x戳、周×遲等名字,以及翳、薏字,让不少人看到后都无法认识。学校为了在电脑上打出这些名字,不得不请来电脑专家帮忙,而好些班主任怕点名时读错名字,不得不提几天查字典熟悉这些生僻名字。一位班主任说,不少学生的名字查《辞海)《辞源》,甚至还得请出《康熙字典》才能找到。一位记者最后从中抄了20个生僻字,写在一张纸上,向两位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老师和一位中文系毕业的高中语文老师请教,在不许查字典的情况下,他们中的汉语言文学教授只读正确了其中11个,古代汉语副教授辨认出17个,中学教师只认出9个,居然没有一位能全部认正确。另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说每次新生入学时,他都会在班上发现五六个使用生僻字的名字,,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叫,一般字典查不到,输入电脑时打不出来,逼得他有时望这些同学改了名字再来上学。其中一位女同学的姓名里有个“頸”字自己说这个字是她的父亲抱着《康熙字典》辛辛苦苦查来的。从小学到初中,第一次见到她的同学或老师总是把这个字念作“凯”,为她带来2少烦恼。不得已,她打算把这个字改成同音的“怡”。对于上述这些学名字中的生僻字,有些老师在点名时为了避免难堪,通常是故意不点个名字,最后才问“哪位同学的名字没点到”,让学生自己站起来自己出名字,顺水推舟地躲过尴尬。遇上心胸狭窄的老师,可能会因此而路有意无意地刁难该学生,而学生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当然,不是学生的错,错就错在家长把老师都当成研究古文字的老学究。这无意中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家长起名难辞其咎。由于起名用生僻字而带来麻烦,其影响可能是随时随地、防不胜防的沈阳有姓马的兄弟俩,哥哥叫马马(dú)(biāo),弟弟叫马翡易(ichéng),兄弟俩的名字加一起共有12匹马。对此,弟弟马翡霸说,歌的名字是由父亲起的,“愚”字是在《康熙字典》里查到的。由于字库里

找不到,弟弟身份证上的“赐”字竟是手写的。这种在身份证手写名字或许不是太大问题,

但如果是要出国办护照,再用手写的证件就可能遇

到麻烦。因为按照国际惯例,所有的护照都应该是机器打印的。手写的护照即使真实性完全没有问题,但在被有关部门验证过程中,极有可能会被认为是假证,

从而耽误自己的事情。还有一对夫妇喜得贵子,两口

子用近一个月翻字典给孩子起名,最后选中“”字,还卖弄地告诉别人“福”的意思。

。但上户口时民警说计算机打不出这个字,建议他们改

名,弄得两人很是扫兴。另有一个叫汪或的人,名字中的“或”字音义都与“郁”字相通,《广雅疏证》说有文采之义,《论语》中的“郁郁乎文哉”也说文采有个性。但由于属于生僻字,很多人不认识,为他的生活和社交都带来了诸多不便。因为不堪一再向人解释读音、字义,最后每当在使用名字时都主动自我介绍说自己“叫汪或,很好记的,就是或者的或啦”,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还有一个中年白领的父母都是文化人,本想为他选用晨曦的“曦”字做名字,但又觉得这个字笔画太多不便书写,于是改成了相对简单的“唏”字。这个字的含义虽然与“曦”字差不多,都有“早晨的阳光”之义,但由于更加少见,属于生僻字之列,从而为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据他自己说,

这个名字他参加工作后为他带来的麻烦接连不断;先是在报纸上发文章,说没这个“唏”字,要他起个笔名。后来电脑普及了,可以造字,但造的字是拆两个字拼的,常常比例不当,拼得好看的不多。某次出差,机场安检截住他,说机票名字与身份证不符,仔细一看,机票上的名字是“口”字边,费尽周折才上了飞机。几年前出国,边境检查把同行的人都放过去了,而把他截了下来。一问才知道,原来电脑上没“稀字,要造一个才能录入出入境资料,至少要等10分钟。到银行存钱时他的存折先是随便用个名字,后来实行实名制,存折上的名字成了一颗“*”。到邮局取汇款从没顺利过,“稀”字不是没写偏旁,就是打成了“印字边或“目”字边。地址和单位都对,就是名字差一点,而且责任也在邮局,可营业员按规定办事,拒绝把钱给他,害的他几乎每次都要让汇款人重寄汇款。重寄的汇款单在“希”字左边加一个括弧,括住一个“日·字。由于不胜其烦,他曾打算改名字,可一打听麻烦更大。有类似烦恼的朋友告诉他,要改早该十几年前改,那时只有几个证件,现在一个人不光有户口本、身份证,还有护照、驾照、病历、存折、银行卡、入门卡、毕业证、学位证、工作证、结婚证、房产证、保险合同、贷款合同甚至孩子的出生证、独生子女证……朋友说,现在成年人改名字去派出所还不行,必须有正当理由,得去公安分局办理。再加上别的衙门,半年也跑不下来,要是日后有纠纷,多半还有地方不认账,说你冒名顶替。他最后十分感慨地提醒给孩子起名的人说,无论你有多大学问,哪怕是像他父亲那样一辈子从事科教工作,但给孩子起名字时一定不要使用生僻字。因为那样所遇到的麻烦,会在孩子一生中都接连不断。

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果起名时使用生僻字,一般人不认识,必然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白白增加别人工作的难度、麻烦。有人曾举例说,当你去某个部门申请工作时,主管领导看了你的履历表后,如果认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对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如果他在叫你时,把你的名字读错又经你纠正,这场面可能会使领导尴尬,让他觉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恼怒,你也可能会因为领导连你的名字都不认识而生轻视之心。日后在上下级相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龃龉或不协调不融洽的现象。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形象,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


取名注意:生僻难认

起名时使用生僻字,所带来的麻烦当然还有很多。由于许多字超出了人们日常用字的范围,结果是电脑无法显示,人们无法识别,造成了名字交际功能的障碍,也失去了通过名字介绍白我、想造形象的意义。上述这些,也许是当初起名时没有料到的。以做在起名时有人要抱着字典起名字,或者故意选用异体字,或故意在同义词里选用生僻字,不仅给孩子从小认识自己的名字增加了难度,也给他长大后融入社会带来困难,同时给社会信息管理等制造了麻烦。为此,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的人因为名字用字生僻而无法及时拿到证件、耽误了工作等事情,在我国近年

的第二代身份证办理过程中全国有数以几十万计的人遇到了麻烦,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字中有生僻字。还有人在办理出国护照时遇到了同样情况。有关部门在制作护照时如果遇到计算机无法识别的字,过去可以把持有者的名字手写在护照上。但这种护照在持有者使用时,有可能被边检部门当做假证。因为按照国际惯例,所有的护照都应该是机器打印的。

为了摸清我国公民的名字中究竟使用了多少生僻字,公安部曾在办

理第二代身份证时,用大约三年的时间组织全国公安机关收集涉及姓名、住址方面的生僻字,结果发现有3万多个,后来经过北大方正字库查询比对,确认字库里没有的生僻字有4600个。这些生僻字在办理第一代身份证时问题还不很突出,因为那时的身份证还不全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制作,遇到姓名中的生僻字可以打印或手写上去。而现在实行了计算机网络制证,所有个人姓名信息都要采用网络传输。一旦遇到字库里没有的字,身份证制作就会出现问题,公民就领不到身份证。为了不太多影响身份证更换工作,公安部不得不组织人力,对这些生僻字进行编码、造字,制作专门软件,安装到各地制证中心、所的计算机上,使那些原来由于生僻字问题没有领到身份证的人领到第二代身份证。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起名用生僻字的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于人于己都不方便。它所带来的当然也不仅是身份证制发一个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到这时已经不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成了一种社会问题:它给管理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也耽误了自己相关证件的及时领取。如果当初在起名时不使用生僻字,这种麻烦显然可以避免。更何况,公安部管理部门目前已经解决的是那些到了该办身份证年龄的人,对这一年龄以下的少年儿童的名字中的生僻字并没有涉及。随着这些少年儿童年龄的逐渐增大,随时都有人达到国家规定办理身份证的年龄也就是说,公安部管理部门随时都会遇到名字中的生僻字问题,随时都要研究应对方案。也正因如此,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公安部管理部门始组织人力研究解决起名问题的对策,并借鉴我国港台地区或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我国的姓名条例,对公民起名进行规范、限制。一自这种条例出台了,就意味着生僻字将被限制使用。

当然,如果过多强调使用生僻字起名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从而加以限制,也是有点偏颇的。这不仅是因为如上述所说的那样,电脑处理生僻字问题已经解决,而且如果把我们现在所用的姓名登记方法稍作改动,在技术上几乎不再有问题。何况,在我们的香港,其实早已经放开了姓名的规定,起名随意,改名自由。其具体做法是不管初次起名还是要求改名,哪怕是一天要求改一个名字,哪怕是所起的名字有几十个字,只要你愿意都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会被拒绝。唯一的规定是在身份证明上的新名字只被登记前12个字,同时交纳600元港币的手续费。而我们现在的规定则要烦琐得多,不仅限定起名的字数不超过6个,,还不许不规范的汉字或汉字以外的文字、字母入名;改名还要通过严格的审查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7、18条的规定,即18周岁以下的人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18周岁以上的人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在登记前要先向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提出申请,在其中

充分说明改名的理由。在派出所认为有必要的时候,还会向申请人索取有关变更或者更正的证明。当一切符合规定后才可以改名, ,这种改名在一生中也只允许一次。当然。无论是起名还是改名,所收取的费用都要远远低于香港。从上述两师木同的做法上我们不难发现,香港的做送或许更为灵活,它既满足了改名者的要求,又通过收取较高改名费用限制了随意改名。特别是对较高改名费的收取,实际上是让改名者分担了因此而增加的社会管理成本,而管理者又不承担改名者因此而带来的责任,是各负其责。只是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思考,仍可发现香港至少不鼓励改名,因为尽管管理部门不限制改名,但因改名带来的责任也与政府无关,无论是生僻字还是怪名字都是个人行为,要个人承担责任,并没有减少任何因生僻字起名而造成的麻烦。相反,如果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不断进行改名,为个人带来的只会是更多的麻烦。

有些人起名喜欢使用生僻字,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怕与别人重名,认为重名太多会带来很多问题。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其实并不全面。诚然,我国常用汉字只不过三四千个,其中如“死”、“杀”、“奸”、病”等字又不适合起名,从而使起名用字的数量变得很少。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以此作为用生僻字起名的理由。因为用生僻字起名一则只是极少数人,二则实际上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带来的同样是增加麻烦的后果。

总之,名字作为每个人终生使用的识别符号,我们中国人一向很重视。正像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的那样,“世间唯名实不可欺”。既然名字这么重要,拥有一个好名字当然也是每个人的愿望。目前有很多人为“名”所累,受“名”所困,不是因为他们很有名,而是由于名字没有起好,用了很多人不认识、不知道怎么念、不知道怎么写、电脑输不进去又打不出来的生僻字。因为名字里有生僻字,身份证领不到,出国遇麻烦,存款存不了,汇款取不出,各种手续很难办,这些麻烦其实都可以避免,那就是不用生僻字起名,通过起生僻字的名字以减少重名、突出个性不是好的理由。同样,用生僻字起名与保护汉字、保护传统文化基本上没什么关系,限制用生僻字起名也不是限制起名自由,剥夺起一个想起的名字的权利。这完全是为了方便自己和方便别人


黄历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