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养生:通的哲学意义

2024-05-21 10:10:44  编辑:万年时历网  

通的哲学意义

《周易》与养生

“通”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只有把握了它,才能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真谛,也才能深入认识中国气功养生学的机理。易学对“通”这一哲学范畴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通”是道的本质属性

在中国哲学中,“道”标示宇宙的本体、始原和总规律。而道的本质属性就是“通”。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则直称道为“大通”。(《庄子·大宗师》)对于道与通的关系,易学也持肯定态度。《彖传》和《文言传》提出“元、亨、利、贞”为乾卦四德。而坤卦亦以“元、亨”为本性。乾卦代表天道,坤卦代表地道,所谓“亨”即通。这一思想被历代易学家所认同。西汉扬雄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唐·孔颖达说:“道,谓开通也。”“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彖传·乾》疏、《系辞上传》疏)北宋周敦颐更作《通书》,发明易道太极之蕴,而以“通”名书,表明作者认为易道太极之本旨是通。周敦颐说:“元、亨,诚之通。”(《通书·诚上篇》)朱熹注:“此书与《太极图》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周子用“诚之通”释“元亨”,即肯定太极具有“通”的品性。太极在中国哲学中,与道大体相当。周子又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意诚则无事矣。”(《通书·诚下篇》)明达犹通达,行犹通。是说,诚为万物通达的根源。诚则至正,至正则万物通;非诚则邪暗,邪暗则万物塞。周敦颐的思想,开启了整个宋明清之道学。

综上可见,道以通为本质属性,包含三层意思:道体本身通;道能通万物;道使万物通。顺性而通

“通”作为哲学范畴主要包括二义:一是顺性而通,一是物物相通。前者属于历时性的物自身关系,后者属于空间中物与物的关系。

顺性而通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大化流行。依照中国古代哲人的看法,整个宇宙运动有如人体,是一个生命过程。《彖传》在解释乾坤二卦之“元、亨”二德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意思是,天地生养万物,在天地的生化、载育之下,万种物类“资始”、“流行”,“光大”、“咸亨”。“流行”、“咸亨”即通达、畅茂之意。《文言传》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坤至柔而动也刚……含万物而化光。”朱熹注:“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所说万物化光,亦“复明亨义”。(《周易本义》)

易学认为,对于宇宙大化流行必须顺其方向,从其大势,否则万物不能生化,人类也难于生存。因此,“顺”的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人体科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如《彖传·豫》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程颐《周易程氏传》说:“圣人所以能使万物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王夫之《周易外传》:“天地以和顺而为命,万物以和顺而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矣。”易学家主张对大化流行要“顺”,这与现在一般所说顺从客观规律不尽相同。顺大化流行的规律,主要是指天地万物作为整体自然发展所显示出来的法则和过程,其内涵具有与一般所谓规律不同的特殊性质。它们不仅表现出一定的方向性,而且具有循序逐渐展开的特点。因此,大化流行本身就是一个顺的过程。宇宙万物的气化,就像有生命的个体一样,其发育生长是按各自的性与命进行的,是循着一定的方向和程序层层演进的。

顺既然是指大化流行的顺畅进行,所以顺也就是通。《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管子·君臣上》:“顺理而不失之谓道。”率者,循性而动也。循者,顺也。性者,理也。道者,通也。顺着事物的本性生化即为通。大化流行从循性的角度说是顺,从显性角度说是通。只有循性才能正常生化,从而畅茂显性,故顺是通的前提;只有通达畅茂才能使循性持续进行,从而产生预定的结果,故通是顺的条件。通即顺其性;顺即物自通。

万物自身之顺与人类行为之顺,在内涵上自然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顺和通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尊重事物的整体性,尊重事物作为活的机体的率性发展。它所说的性和理主要是指事物作为整体生化运行的规律,这类规律一般总是与时序、环境密切应合,本质上属于整体性范畴。物物相通

天地万物的大化流行不能只是在时间里进行,它必定还要在空间里展开。道无不在,通也就无不存。所谓“无不通”,显然包括万物在空间中也具有通的属性,即物物相通。对此,《易传》有较早的综合论述。《文言传·乾》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孔颖达疏:“六爻发越挥散,旁通万物之情也。”(《周易正义》)乾卦六爻代表天之纯阳之气,六爻作为一组符号之所以能与万物相通,是因为天地万物原本相通。这段话也可理解为,天之纯阳之气与万物相通。《系辞上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爻的属性和爻与爻的相互关系,正是对天地万物融会通透关系的反映。物物相通包括气通、理通、信通三个方面,致使整个宇宙各个层次,无不相关,各个组成,无不沟连,构成一个真正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宇宙中并存的万物之间从本质上说是相通的。但是怎样实现相通?相通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古代先哲认为这与大化流行在时间过程中的通是一致的。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同时为万物顺性自通和物物相通开辟着道路: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彖传·泰》)

“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也。”(《彖传·否》)“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京房《易传》)

为什么阴阳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万物相通呢?首先,阴阳的相互作用就包括事物的阴阳双方相互交通,这是由阴阳的本性决定的。其次,阴阳的相互作用为物物相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对此,王夫之有一段论述:“以燥合燥者,裂而不得刚;以湿合湿者,流而不得柔。统二用听乎调,相承而无不可通也。”(《周易外传》卷七)王氏以燥湿为例说明,对立事物只有在建立起协调的统一关系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结构而提高它们的品质,发挥更优的功能。有了和谐的关系、良好的结构和高品位的功能,物物方可畅然相通。阴阳以和谐为宗,阴阳的相互作用必定导向和同制化,从而促成万物相通。故王夫之又说:“阴阳者恒通。”(《周易外传》卷七)

物物相通与万物顺性自通,构成同一大化流行的两个方面。由于阴阳交通是万物生化的根本动力,万物生化又依赖“出入”“升降”的机制,因此,物物通是实现物自通的前提。没有物物通,就不可能产生和维持物自通:

“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说卦传》)

“天地不通,万物不蕃。”(《易纬·乾坤凿度》)“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易纬·乾凿度》)

“二气不交,物何由生?”“通天地,长于品汇。”(京房《易传》)

另一方面,古代学者还看到,物的顺性自通对物物相通也产生重要影响。《黄帝内经》说:“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素问·阴阳离合》)万物自身的正常生化,为世界创造出和调的秩序,使万物之间的交通成为可能。如果世界的秩序遭到破坏,物与物之间的交流也就要受到阻滞。总之,物物通与物自通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变则通,通则久”

大化流行从其根本的趋势说,一定会通,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万物的行进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在它们的命运史上,总要遇到挫折和麻烦。因此,就具体的生命过程来看,又有穷与通的划分。畅行为通,困阻为穷。通则繁茂昌盛,穷则枯萎衰落。这里的通,相对于穷;这里的穷,相对于通。而就宇宙的总体和本质而言,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一往直前,无所谓穷通,故称“大通”。具体生命过程中的通和穷都是暂时的,不过是长江万里中的波澜和起伏,而且一般说来,通之后会穷,穷之后会通。无论穷通,都是大通即宇宙大化流行的行进形式或表现形态。穷而通,通而穷,由此构成天地万物的永恒演进。

事物为什么会出现穷与通的相互转换呢?《系辞下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明了穷通过渡的机理在于“易”本身。“〈易》以道阴阳。”“易”的过程就是阴阳的对立融合。所以,正是阴阳的相互作用演出了事物行进的穷与通,成为穷通的动因与根据。依照易学,万物都有自己的阴阳结构。阴阳的双方总要顺遂天时发生相互作用,造成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情形。一般说来,当阴阳一方长到至高点,相对一方消到最低点之时,事物再也不能照原样进行下去,于是生化过程就处于“穷”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阴阳双方的关系会发生转化,即“变”:长的一方变为消,消的一方变为长。这样,阴阳之间又开始了一轮新的进退,于是事物的运行呈现“通”的状态,也就进到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当然,外部因素也可能引起事物穷通的改变。但是一切外部因素也都不会越出天地阴阳的范围。阴阳消长,无处不然,故万物的流行总是由通变穷,由穷变通。

《系辞》所谓“变”,是相对于“化”而言。“变”,专指剧变,包括现代所说的质变;“化”,则指渐变,是为“变”作准备。《系辞上传》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孔颖达疏:阖一辟谓之变者,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开而更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周易正义》)“化而裁之”则意谓,阴阳一方增长到一定程度,会受到另一方的裁节,而被对方代替。此与“一阖一辟”指的是同一个过程。《内经》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六微旨》)也是肯定“化”属于事物渐变阶段,“变”属于事物极而反的质变阶段。这样看来,由穷而通的关键在于,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事物发生向反面转化,就是所谓“变”。“化”不到极点不会“穷”,“穷”之后阴阳则会裁节而令事物“变”,因此“通”是一定会出现的。

“通则久”,不是说,由穷变通之后,畅行状态就会永远持续下去,以使事物长久。事实上,“通”到一定时候,又会出现“穷”。“通则久”是说,每次出现穷,都能变而通,则事物的生命可以长久。如果穷而不变,死亡将会来临。但是某一事物的死亡,意味着另一事物的新生。气化将继续流行下去。《象传·乾〉日:“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是警告人们,事物不会永远处于上长趋势,事物的长久也不在于持之以盈,而是在于适时变通。《庄子》有言:“千转万变而不穷。”(《田子方》)只要肯于转,善于变,穷就一定可以转化为通。俗语日:“车到山前必有路。”道理也在于此。〈周易》六十四卦,任何两卦之间都是变而通的关系。大诗人陆游吟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他用诗的意境道出了由穷变通的道理。中华民族从来不被困难吓倒,总是乐观、达观而决不悲观。熔铸这种性格的心理奥秘,或许正在于此。

“通”在气功养生中的应用


黄历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