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中外“西宁毛”

2024-06-13 09:58:35  编辑:万年时历网  

享誉中外“西宁毛”

“西宁毛,毛中的宝。”这是过去商人们称赞西宁羊毛的话。

说是西宁毛,并不产在西宁,而是经过西宁外销出去。解放后,西宁成了羊毛加工的重要工业基地,因而叫“西宁毛”倒也名副其实。

青海高原气候干燥寒凉,这里的藏羊因此耐寒,有韧性。藏羊的毛,色白、丝粗,纤维匀长坚实,具有很强的回弹性和光泽度。用这种西宁毛织出的纺织品鲜丽耐磨,柔美温暖,大大优于其它地区的毛织品。因而,自古以来很受各族人民和外商的欢迎。

19世纪后期,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商人在西宁大量收购西宁毛,通过黄河用皮筏运到天津等地倒卖,再用船运往异国出售。为此,这些外商还专门在西宁设立洋行,委托当地商人代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西宁毛每年的销量多达2000万斤,人们叫做羊毛贸易。西宁毛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尤其用来编织的地毯声誉很高,所以西方人又把西宁毛叫做“地毯毛”。有位外国人评价亚洲八种羊毛时,把西宁毛列在第一位,称赞道:“真正西宁毛西藏羊毛中之一种,乃中国所产羊毛之最宜于编织地毯者,但纯粹者甚不易得。”说明西宁毛是当时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在青海当地,手工业者用西宁毛编织地毯、“褐子”(毛织布),也很被看重,清代民国时文人的诗文笔记中就有不少记录。用“褐子”做成的衫子叫“褐褂”,价值昂贵。谁能穿上褐褂,标志着他的生活水平不错。所以农村有句谚语说:“褐褂吃锅盔(一种大馍),好日

13子过了。”但是,这种小小的手工业编织者所利用的羊毛仅仅是九牛之一毛,绝大多数因本地不能加工而廉价外运,当地百姓并没有多少收益。

新中国建立后,逐浙形成了以西宁毛为原料加工高档产品的工业,各种绒线如长毛绒、银枪绒、派克绒、法兰绒以及各种毛毯、地毯等,畅销国内外市场。外地人到青海,都要千方百计地买几斤西宁毛线或一两床毛毯,西宁人也以毛毯、毛线为最高档次的馈赠礼品,出嫁姑娘时如果陪上两床纯毛的西宁毛毯,那是很体面的。


黄历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