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太阳黄经为180度中秋节

2024-05-25 11:16:39  编辑:万年时历网  

秋分: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昼夜均分,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史书记载,周朝时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也会在秋分这天玩“竖蛋”的游戏。中秋节千里明月寄相思

中秋节又称月节,最早来自月亮崇拜——远古时期,白天靠阳光,夜晚靠月光,人类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心生敬畏,自然就产生了月亮崇拜。月半时的满月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中秋之夜也成为一年中最美丽、迷人的夜晚。宋朝诗人林光朝写道:“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农历八月十五成为我国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我国人民在月亮下所进行的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跳月等活动,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月为“夜明之神”

在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中,最晚形成的是中秋节。在汉魏民俗体系形成时期还没有中秋节的踪迹,到了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主题的中秋节日开始出现,明清时期,中秋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节日。中秋节虽然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其包含的节俗内容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周易·系辞》写道:“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日月崇拜,远古时期,白天靠阳光,夜晚靠月光,人类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心生敬畏,自然就产生了月亮崇拜。我国古代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礼记·祭义》说:“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的正常运行是风调雨顺的保证,所以古人特别重视对日月的祭祀。

殷人将日称为东母,月称为西母,周代开始行朝日夕月的祭礼,《礼记·礼器》记载:“为朝夕必放(仿)于日月。”唐人孔颖达对这种朝日夕月的祭礼解释为:春分日的早上在东门外祭日,秋分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正如后人所说:“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周人祭祀日月的方式是,“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坛代表日,表示在上、光明,坎代表月,表示在下,幽静。

春秋战国时期,将日称为东皇公,月称为西王母。《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西王母。”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秦汉时期的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秦雍都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汉武帝开始,用牛来祭日,用羊来祭月。此后历代在秋分时都有祭月的礼仪。北京的月坛公园就是明清时期祭月的场所。

古时,祭月被列入皇家祀典的礼仪内容,而民间祭月的记载较少的原因与古代社会的神权控制有关。只有皇室和贵族才可能与代表阴阳的日月进行沟通,普通老百姓是无权祭月的。一种神秘的外在支配力量阻止着平民接近月亮和祭祀月亮。因此在华夏文明中,汉魏时期的文献很难见到关于民间祭月的记载,更不会出现以祭月为中心的节日。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文人的时尚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赏月的风俗。隋唐之后,随着人们对天文知识和自然规律的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月亮“夜明之神”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皇室贵族对月神祭祀的独有权逐渐消失。《唐逸史》记载:“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梦粱录》中说:“(中秋)此际金风荐爽,雨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玩月就是赏月的意思,这虽然没有轻浮的含义,但与以前祭月的神圣不可同日而语,说明月亮开始走进普通平民百姓中。

虽然唐朝还没有中秋节,但由于唐人的浪漫和崇尚自然的天性,中秋赏月已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时尚,文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奇观,吟颂中秋明月的诗歌寻常可见。张祜《中秋玩月》云:“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秋月常常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白居易的“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

秋分:太阳黄经为180度中秋节

据统计,唐诗中有九十多首关于中秋的诗歌,足以说明唐朝文人赏月的风气之盛。

月宫中原来有三个角色——神仙嫦娥、宠物蟾蜍和玉兔,在唐代又多了一个角色——流放犯吴刚。据唐代《酉阳杂俎》记载: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求仙而不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这棵树随砍即合,伐桂,成为吴刚永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浒中的宋、明赏月之风中秋赏月之风到了宋代更加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中秋日,京城酒楼、茶舍等都要装饰一新,牌楼要扎绸挂彩,新鲜的、精致的瓜果食品供市民品尝和购买;晚上的夜市则更加热闹非凡,老百姓多一起登上楼台赏月,而达官贵族则登上自己的楼台赏月。

中秋节成为民俗节日是从宋代开始的。宋朝文人虽然还沿袭赏月的古风,但其情趣却与唐朝不同。唐人多从月亮联想到山河的TU.秀美、千里外的朋友;而宋人则对月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的感叹。当然,这样伤感的情mi绪主要集中在一些多愁善感的文人身上。在宋朝,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北宋东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中秋节,“市人纵酒度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东京梦华录》)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以卜竟夕之欢”;中小商户,“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市井贫民,“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宋代中秋夜一般都是不眠之夜,而且官吏在这一天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一般都会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正如诗词所写“闾里儿童,连宵嬉戏”。《水浒传》第一回“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史家村富户史进就是在中秋佳节请陈达等三位好汉到庄上“赏月饮酒”,排场颇大:中秋之日,“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个鸡鹅,准备下酒食筵宴”。

到了第二十九回“武松大闹飞云浦”,设计陷害武松的张都监在“八月中秋”,偕夫人宅眷于鸳鸯楼开宴饮酒赏月,摆出了阖家团圆的架势,还安排养娘唱起了“中秋对月时景的曲儿”——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堪称当年中秋佳节的首席流行歌曲。

《水浒传》虽然是明人写宋事,但是在宋代,确已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东京梦华录》里记述了当时酒楼夜市二十四小时营业的盛景:“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尽管后来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但是在宋代中秋,男子也同样进行拜月活动。只因当时的科举考试,在中秋前后桂花开时揭榜,所以男子拜月以求科考顺利,蟾宫折桂。

这一晚,草莽江湖尚且庆赏佳节,宫廷礼仪自然更为奢华。《癸辛杂识》记载:“德寿宫(内)有桥为中秋赏月之所,桥以阶石(砌)之,莹彻如玉,以金钉铰。桥下皆千叶白莲花,几榻至于瓶炉、酒器皆用水晶为之。”月明相对教吹箫

明清以后,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习俗。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清以后,中秋节的世俗情趣越来越浓厚。唐宋那种以“赏月”为中心的超然心态逐渐减弱,普通民众更多地是带着世俗的情感和愿望去祭拜、祈求。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的寄托,中秋节的活动也日益增多。

明初南京的望月楼、玩月桥和清朝狮子山下的朝月楼等都是为了供人赏月而建,其中,以游玩月桥者最多。“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当明月高悬时,文人墨客便聚集在桥头饮酒对诗。随着明朝的灭亡,“玩月桥”逐渐衰落,有诗为证:“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诗中的“长板桥”就是玩月桥


黄历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