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不容侵犯的传统遗产

2024-05-20 11:01:48  编辑:万年时历网  

端午节不容侵犯的传统遗产

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中韩抢夺端午节的文化战争中,以韩国的完胜而告终。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这个节日被韩国“抢”去,充分说明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长期漠视,而官方对这种漠视视而不见,更难辞其咎。

长期以来,像端午这样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民间文化民俗正在逐渐消失,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端午节就被片面割裂,并简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甚至仅仅剩下了吃粽子。闻一多:端午起源于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以上各种说法,各本其源,难以考证。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是源自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纪念屈原的说法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广,占据端午由来说法的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不过,闻一多先生在考证了《续齐谐记》、《风俗通》和《荆楚岁时记》等有关材料后,认为端午节真正起源于古吴越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

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

清·佚名《闹龙舟图卷》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端午节的各种习俗。由此可以判断出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只是在后来,屈原的传说附会到端午节俗上去了。有学者认为,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无论是介子推、曹娥,还是越王勾践,他们的传说与端午习俗发生联系都并非偶然,但均因其人格魅力的不足及文化影响范围的有限,未能流播开来,他们仅为一方的习俗解说。但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在南北分立以前的时代,楚地久已流传着忠臣屈原的传说,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正如闻一多所说:“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但为这意义着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合的象征?”

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自称颛顼的后裔。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他倡导改革政治,章明法度,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排斥,屈原逐渐被当时的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在流放中,他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也不愿受辱。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吊唁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有的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他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终发展成棕子,并形成了后来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赛龙舟: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乃返。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来纪念这位爱国志士。一时间,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等地。

明代的《温州府志》说:“(端午)是日各乡造龙舟竞渡叶水心,所谓一村一船遍一邦,祈年赛愿,从其俗是也。但互争胜负,至殴伤溺水者。”温州竞渡活动遍及各村,十分普及,每逢竞渡之时,民众聚观如堵,并持酒肉慰劳胜者,叫做“赏标”。

闻一多认为,“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吴、越一带的习俗,寻常舟船刻为龙形、龙舟的目的,和吴越民族文身一样,大概也是为避蛟龙之害。画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击鼓声中竞渡,以娱神和乐人,是中国古代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活动。唐朝时期,在端午节竞渡之风很盛行,宋元时期,江淮、江西、福建、两广诸地流行赛龙舟活动(《元典章》卷五七)。崇祯福建《尤溪县志》记载当地“斗龙舟以祛瘴厉”。避邪、祛瘴疠的说法表明了竞渡的原始意义。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全国各地还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福建省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凭吊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过“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农家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当地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时任台湾知府的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要举行龙舟竞赛。香港也会举行竞渡。


黄历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