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中国的“万圣节

2024-05-25 11:13:05  编辑:万年时历网  

鬼节中国的“万圣节

鬼节中国的“万圣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据说,当日阎王披着盛装和小鬼共度佳节,并且让活着的人为他们祝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都要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等活动。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要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在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活着的人一齐思念故去的人,送去对先人的祝福,这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鬼节是“忏悔节”和“孝敬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

道教“中元节”: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每年都要将对人间善恶的考察情况上报天庭。这三官的诞辰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所以这三个日子也叫做三元。七月十五叫中元,是地官校籍赦罪的日子。这一天,地官根据神仙、凡人和动物们在一年中的表现好坏决定是否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天所开展的一些祭祀活动,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主要是为了传播道德伦理,提醒人们要注重品德的修养。“中元节”不仅是奖善惩恶的节日,还是一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也是我国的“忏悔节”和“赎罪节”。

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源于佛教中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佛教宣扬的是一种孝道和感恩之理。后来在南北朝时,梁武帝笃信佛法,他倡议七月半这天举行盂兰盆斋,供养僧众,请其超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亲人,于是就有了盂兰盆节,这一天又被称为“佛欢喜日”。随着历史的演变,“盂兰盆节”后来在民间慢慢流变成了所谓的“鬼节”。比如烧纸钱和以荤食祭奠亡灵等,其实在佛典里根本不存在,所以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良性意义,只是一种民间风俗。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萧红所著《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乎乎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周作人:七月十五演目连戏

在旧时的绍兴,每年七月十五,都要演出目连戏。传说七月份酆都城鬼门关打开,阎罗大王让小鬼到人间玩玩,所以这戏是演给鬼看的。演戏的人都是“群众”演员,有的是水村的农夫,也有木工、瓦匠、舟子、轿夫之类,所用言语系地道的土话,所着服装皆极简陋陈旧,所以当时称衣冠不整为“目连行头”。

目连戏是出劝善戏,所以戏班在外演出时,常把耳闻目睹的恶事记录下来,编进目连戏中去。全剧共有一百二三十折之多。穿插戏多是讽刺社会恶行现象的讽喻性喜剧。周作人写道:

占目连全剧十分之九地位的插曲,差不多都是一个个喜剧化的笑话,社会家庭的讽刺画……我还是五十年前在长庆寺前的路亭台上看过最后的一次,只演了半日一夜,所以插曲省去了不少,大部分也已忘记了。但是有些还约略记得,如“泥水作打墙”“张蛮打爹”,还如什么人给地主当佣工,当初说定挑水是十六文一担,后来不知怎么一来,变成了一文十六担了。又如说富家中堂挂着条幅,上写‘太阳出起红’一首猥亵的诗,也满是讽刺的意思……

在另一处,周作人还有更真切的回忆一

这些场面中有名的,有“背疯妇”,一人扮面如女子,胸前别着一老人头,饰为老翁背其疯媳妇而行。有“泥水作打墙”,瓦匠终于把自己封进墙里去。……有“张蛮打爹”,张蛮的爹被打,对众说道:“从前我们打爹的时候,爹逃了就算了,现在呢,爹逃了还是追着要打!”这正是常见的“世道衰微,人心不古”两句话的最妙的通俗解释。

周作人认为这些滑稽戏当然不很“高雅”,然而多是壮健的,与士流之扭捏作态不同,这可以说是民众的滑稽趣味的自然表现。全本的目的却显然是在赞颂佛法,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宗教剧。被抛弃的鬼节习俗

西方人相信在每年10月31日这一天,死人的灵魂就要从坟墓里

钻出来。因此在“万圣节”这天晚上,人们要制作美味佳肴,等待亲人的鬼魂前来看望、享用,同时要在旷野的山丘上燃起篝火,用

明亮温暖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今天的万圣节已成为男女老少,特别是儿童和青年们尽情淘气狂欢的节日。近几年来,我国的很多年轻人也都喜欢过西方的万圣节了,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同样意义的中国鬼节来。同样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对离去亲人的一种感激和怀念,是与另一个世界人的一次对话,是与先人的一种沟

通,是人类种族和精神的一种延续,为什么中国的鬼节敌不过西方的鬼节,甚至还被人们逐渐淡忘呢?

很多古老的节日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大多是由于敬畏鬼神,而含有祈求现世幸福平安之意。因此很多仪式具有祭祀、礼拜功能。而在今天,传统节日能够保留下来的似乎只剩了“吃”。除了那些重大节日中的活动,像耍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等还流行外,其他的都湮灭了。没有了民众可以参与的活动,节日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电视剧《大明宫祠》中有一段太平公主初遇自己未来驸马的情景:幼小的公主和女伴在拥挤的长安街上走散后,摘下自己的面具四处寻找女伴,当她不经意摘下一男子的面!灼面具时,一张俊美的面孔蓦然出现在了她的面前,公主的人生道路自此注定注定……这段故事的背景就是唐朝的“鬼节”,也就是“盂兰盆节”。当时的当时的“鬼节”除了祭拜外,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如灯会、放焰火、放k、放河灯等。现在我国台湾还保留着诸如放水灯、普度和抢孤等习俗。

现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放水灯,最初是用来通告水府幽魂(溺毙的鬼)来享用祭品的。水灯有两种形式,一是水灯头,有圆形灯笼和纸厝(房屋状的水灯)两种;二是水灯排,它是在木伐上悬挂灯笼,把水灯放入水中,根据水灯的流速来判断家庭当年的运气。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即表示水灯已将冤魂成功引过奈何桥。


黄历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