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星语心愿

2024-05-24 12:04:41  编辑:万年时历网  

 

七夕的星语心愿

七夕的星语心愿

现代七月七之夜,讲述牛郎织女故事还作为我国一些农村的一项重要民俗。这天夜晚,一村的男女老少坐在树下一边乘凉,一边听老人讲述牛郎织女那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据说七夕夜站在瓜果架下,或放一盆清水,就能够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所说的绵绵情话呢!

织女是一个聪明美丽、心灵手巧的仙女,每年七夕之夜,凡间的女子都会向她乞求智慧和灵巧的手艺,当然也会向她祈求美满的姻缘,所以七月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每年充满浪漫气息的七夕之夜,女孩子们供上各种时令瓜果,对着皎洁的明月祭拜,乞求女神能赐与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能早日遇到自己的心爱之人。由于过去女性地位卑微,婚姻的好坏决定着她们一生的幸福与否。所以,古往今来,每年的七夕之夜,无数的女孩子都会对着星月祈祷自己的美满姻缘。相比北方,我国南方居民更加注重七夕,宋朝刘克庄

在《即事四首》中写道:“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

所以,七夕古老的习俗南方保留得更加丰富全面。汉代民间已有乞巧

民间向织女乞巧是从汉代开始的,人们不仅仅乞求心灵手巧,还乞求能拥有财富,更多的是乞求婚姻美满和子女成群。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记载:“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巧于女牛。”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载:“七夕,人家盛设花果酒肴于庭心或楼台之上,谈牛女渡河事。妇女对月穿针,谓之乞巧。”

各个地区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不过还是以姑娘们编制和绣制各种女工进行比赛,以及摆放瓜果祭月这两种乞丐方式为主。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庆祝这个节日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有被西方的情人节替代的趋势。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这天,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的宗乡会馆,这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用纸糊的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摆在一起,“香案”上摆满了盛开的鲜花、时令的瓜果、芬香的胭脂粉、鲜艳夺目的刺绣及纸制的小型服装鞋帽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一天成为女子们大展身手的最佳时间,所以四面八方的“七姐会”都把香案当做比赛的工具,在上面下足了工夫。

如今,这类活动已被人遗忘,在极少数的宗乡会馆中虽然还存在,但形式也被简化成只设香案祭拜牛郎织女。香案在七月七的白天就得备妥,夜晚月明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在福建,女子们通过玩乞巧游戏来纪念这一节日。乞巧游戏有两种,一是“ト巧”,就是用卜具区分自己是巧还是笨;二是“赛巧”,就是比赛谁的双手灵巧,通常是进行穿针引线的比赛,快的称为“得巧”,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要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的人。

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仍保留着某些乞巧习俗。七月七这天,人们用面制作成各种形状,然后用油炸熟,这种面食称为“巧果”。晚上,在庭院内摆放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子们对月穿针引线,以乞求能得到巧技,或者在一个盒子中放一只蜘蛛,第二天打开盒子,如果蜘蛛已结网,则称为“得巧”。

广州的姑娘们在节日来临时,用预备好的彩纸、线绳等材料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意儿,互相赠送。另外还把一些谷物和绿豆浸泡到水里,等它们发芽到两寸多长,再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两晚,从三更到五更,姑娘们都要穿戴一新,焚香点烛,对空连拜七次,乞求心想事成,称为“迎仙”。

拜仙后,姑娘们对着灯影,要将手中的彩线穿过针孔,能一口气穿七个针孔的,称“得巧”,也称为巧手,而穿不到七个针孔的称“输巧”。近代作家胡兰成对家乡浙江嵊县北乡胡村的乞巧节有过记述:

七月初七乞巧夜,胡村人家在檐头或楼窗口陈设瓜果拜双星,都极其简单,唯教小女儿在暗处拿线穿进针里,穿得进就是乞得了巧了。有女儿戴耳环,先是用彩线一针穿过耳孔,就用彩线系住,亦在乞巧这一天。少女乞巧:被遗忘的习俗

七夕最重要的节俗活动是女子乞巧,而少女乞巧则最为精彩。

浮针试巧:露天放置一个盛水的容器,待水面生膜后,通过观看容器底部女子们投针或细草于膜上的针影的图案纹样,以验智巧。如果针影成云彩、花朵之形,或细直如针形,便是“得巧”;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则表示没有乞得巧。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这种乞巧的方法也称为漂针试巧、丢巧针、投花针。

穿针乞巧:女子们在七夕月下,以丝缕等物品进行穿针孔的比赛,先穿过的为“得巧”,落后的为“输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最早的记载是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也有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汉代穿的针为七孔针,到了元代,则演变为九孔针,针孔都比普通的针多好几个,这种乞巧方法也叫“金针度人”。

蛛网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月七日,女孩子将亲手捉的一只蜘蛛放入小盒中,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检查蜘蛛网的密与稀。密者表示得巧多,稀者表示得巧少。而且这方法也适用于少男,有记载为证:“童男置蜘蛛于小盒,次日视丝稀密为乞巧多少,亦开元遗风。”王弘力·《中国古代风俗百图》之“唐·蛛丝乞巧”


黄历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